
【编者按】在人工智能革命席卷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研究“创新思想”的学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远志教授认为,这不仅是对三位学者个人贡献的验证,也是当代经济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长期增长主要机制上的标志。 “创新驱动发展”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命题,而是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制度稳定的关键问题。以下是他在上海财经大学的演讲。两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步入常态,进入了尽管波动但持续增长的时期。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如何现代技术以自我维持的方式不断取代旧技术,从而促进人均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提高。然而,经济史也提醒我们,增长并不是必然的,一旦变革机制失效,经济就会陷入停滞。近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西北大学乔尔·莫基尔、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加拿大经济学家彼得·豪伊特,以表彰其“描述了经济增长驱动的机制”。三位学者从历史、理论和机制三个层面揭示了为什么这种变化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Mokyr回答了“为什么创新是可能的”——他从思想和制度的演变阐释了创新的文化基础; Aghion和Howitt回答“创新如何持续”——他们表达了创新的自我更新机制以模特的方式进行比赛。在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转型的今天,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重要的学术突破,也为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现实的镜子。对于正在建设新生产力的中国也具有深刻的解释意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想法。从历史的角度看变化:文化是持续增长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无论是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长期“生产力停滞”,还是一些新兴经济体陷入的“中等收入困境”,都表明依赖资本积累和要素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失去动力。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但社会回报率却越来越低变化引起的关注并没有同时增加。创新与增长脱节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必须解决的新问题。经济增长从何而来?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根源不是资本的积累,而是知识和制度的力量。乔尔·莫克尔将技术进步置于经济增长的核心,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技术变革如何在长期内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演变和制度变迁。在他看来,工业革命并不是一次偶然的技术爆炸,而是欧洲长期积累的知识体系和开放制度的结果。 18世纪的欧洲思想多元、政治分权、新闻自由,形成了超越国界的“知识分子共同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失败的实验不再意味着惩罚,却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科学技术的界限被打破,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和传播。与欧洲的持续衰落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在技术和制度演变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轨迹。以明清时期的中国为例。农业、冶金、印刷、造船等领域长期统治世界。但在高度集权和皇权管理的社会结构下,知识更多地在行业行会内部流动,缺乏跨领域的交流和制度化的积累,现代技术很难成为系统的科技体系。莫克尔认为,欧洲的领先优势并非来自单一突破,而是来自“竞争性多中心结构”。制度的多中心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让科学家、工人和企业家不同体系之间自由流动和竞争,避免知识垄断和意识形态俘获。印刷术的普及、社会秩序的兴起、期刊的传播共同构成了“开放的创新体系”的第一部分,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和制度基础。这场革命的本质在于知识体系的制度化。现代技术之所以在18世纪的欧洲不断涌现,不仅得益于工人的创造力,还得益于“有用知识”——包括经验技能和抽象原理——科学的积累,它把创新从偶然的灵感转化为可持续、可复制的制度化活动。只有当人们不仅“知道如何做”而且“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时,创新才能得以传承和传播。这个历史进程也回答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尽管先进技术很早就出现,但某些文明是否未能实现持续增长?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思想压制、制度封闭、知识传播受限,阻碍了创新的积累和社会的自我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文化—知识”的长期演化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深层机制。技术革命之所以能够自我延续,是因为社会构建了鼓励探索、传播知识、容忍试错的制度环境。历史经验的提炼为现代增长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后来的变革机制理论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从理论角度看变化:机制决定发展动力。当前,全球化格局已经重塑。 t的崛起技术壁垒、地域多元化加剧、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使得“创新驱动增长”不再是一个学术命题,而是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制度稳定的根本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审视了近两个世纪的逻辑发展,也回应了当前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经济如何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保持活力?社会如何支持持续变革?如果说莫基尔揭示了为什么变革是可能的,那么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则描述了变革如何持续。他们在《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增长的模型》一文中提出了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将创新过程系统地融入到生态系统的内生模型框架中。经济增长。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创新机制的自我更新。新企业、新技术不断进入,旧产品、旧工艺被淘汰;成功的主创新将因其暂时的领先地位而得到奖励,而这种领先地位将被下一轮创新所取代。这种循环过程使经济系统保持不断更新的活力,增长成为一种自我维持的动态平衡。这一机制也揭示了竞争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研究发现,竞争程度与创新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适度的竞争最能激发潜在的创新;反之亦然。在垄断状态下,企业由于缺乏压力和激励而趋于保守,创新动力减弱;过度竞争压缩了回报差距,也不利于持续发展。投资。此外,不同阶段的经济体应有不同的创新战略。越接近全球科技前沿,越需要依靠制度创新和原创研发;在远离国界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和吸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自我更新并非没有代价。 “创造性破坏”不仅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会造成就业结构的阵痛和产业变革的失衡。创新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重塑社会分配格局。如果制度安排不能及时固定,变革的红利往往被少数主体占据,从而产生“增长不平等”。基于这一事实,现代增长理论提出了“包容性变革”的概念,强调变革的好处能够让社会更多地受益广泛通过教育、金融、税收和社会流动等政策工具。股权股权扩大了变革的参与者数量;普惠金融体系帮助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障碍;合理的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增长理论进一步将环境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形成绿色增长理论,推动技术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生态约束和社会可持续性。创新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变量,而是社会工程,成为连接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机制。随着理论的发展,经济分析逐渐发生变化。非常系统化。将教育、金融、税收、知识产权、社会流动等因素纳入创新机制的总体考虑,形成“经济创新政策”的基本框架。创新从抽象的理念转变为可设计、可设计、可管理的政策过程,并成为可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持续激发的经济动力。从灵感看变化:揭示增长的内在逻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不仅肯定了三位学者的个人贡献,也标志着当代经济学将注意力集中在长期增长的主要机制上。 Mokyr、Aghion和Howitt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理论体系:从历史文化到制度机制,从知识积累到动态竞争,揭示了创新是如何形成的。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难以解释各国增长轨迹的差异。第一代内生增长理论将知识制造活动融入经济系统的内生机制,而以“创造性破坏”为核心的创新驱动理论则揭示了制度、竞争和激励结构在塑造动态变化中的作用,完善了内生自然发展的理论解释。从技术上来说。经济增长的长久活力来自自我创新的循环——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和制度为基础,以不断积累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效的激励和适度的竞争,实现不断更新和自我进化,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从长远来看,发展。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有赖于开放的文化环境、自由的思想探索、健全的产权制度和合理的市场竞争;它需要教育、科研和产业的协同,以及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的社会环境。创新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无法复制。这是一个既定的创作过程。只有当社会将变革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和制度结构中时,真正的自我可持续性才能增长。从实践看变化:以变革引领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深度转型阶段。现代增长理论所揭示的创新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尤为清晰的印证。培育发展新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就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一是优化制度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土壤。持续创新离不开开放的心态和多元化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大胆试错。这些改革塑造了更加包容、开放、包容、可信的创新生态系统,使“敢于变革、能创新、善于创新”成为科研界的文化共识,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二是完善竞争机制,激活创新内生引擎。创新活力源自适度竞争合理的激励。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消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通过公平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潜力。同时,实施“揭榜”、“试点先行”等制度变革,使科研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灵活,形成竞争促进创新、创新提高效率的良性循环,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三是加强政策协调,凝聚创新驱动的系统合力。创新不仅是科技部门的工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方联动、协调推进的创新体系。标志着我国创新实践正在从“点状突破”走向“系统性跨越”,从“单一提升”走向“整体优化”。四是促进联动发展,构建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创新不是一项孤立的科学研究活动,而是一项跨领域、跨学科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化区域改革和协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逐步构建独特、相互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国家层面加快拓展计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量化信息、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为扎实支撑新生产力加快发展。事实证明,中国的创新能力非常符合现代增长理论揭示的逻辑:用制度变迁激发理念活力,用竞争机制推动技术进步,用系统合作支撑持续增长。创新正在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成为中国经济最稳定、可持续的增长源泉。面向未来:让改变成为文化意识。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能源、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正在深刻重塑工作方式、社会结构和全球竞争格局。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时候,变化才是最大的确定性。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经济麦克风的增长从来都不是自然的结果。只有保持变革机制的活力,才能维持;只有改变社会共识和制度规范,才能转化为推动文明进步的持久力量。面向未来,创新不仅是技术领先,更是文明前进方向。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技术等领域的进步,让人们在“能做什么”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在“应该做什么”上也面临着新的伦理挑战。中国在形式情报管理、数据伦理、绿色转型等方面的探索提供了“负责任的创新”的世界范式,不仅鼓励大胆创造,而且注重安全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卓越平衡。对于中国来说,创新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也是战略支撑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文化意识的转变,必须从制度、结构、价值层面共同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激发青少年创造潜能;完善科研支撑和市场环境,营造更加开放、公平的创新秩序;培育尊重知识、促进创新的社会环境,变革是各类主体的普遍信念和自觉行动。展望未来,创新不仅决定科技发展速度,也决定社会文明走向。鼓励制度不断变革,以文化精神保障探索,以开放合作凝聚力量,让创新之火不灭,让路走得更强、更宽、更宽。全球新格局下,中国正以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创新以ovation为核心,探索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答案”。这不仅是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人类新文明的时代责任。 【思想家传记】陈远志,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科技政策研究和创新管理工作。 (作者照片由我提供) 原标题:《思考者|陈远志:创新如何驱动增长?《看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专栏主编:王震 文字编辑:王震 标题图搜rce:上官标题图片 图片编辑:曹丽媛 编辑邮箱:
[email protected] 来源:作者:陈远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的话,包括图片或视频)由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